即便正值酷暑的三伏天,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半年有余,但全世界依旧没有感受到战争即将结束的任何迹象。在全世界内,许多国家似乎没有受到这场旷日持久战争的实质影响,毕竟几个月的焦灼的事态已经让大家逐渐适应了新的常态,甚至连国际油价也悄然回落到了战争爆发之前的水平。
可以说,除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其他几个国家似乎照旧安逸,生活一如既往地过下去,明天依然充满希望。然而,德国却显得异常紧张,它不仅没有按部就班地适应这一变化,反而慌乱不已。无论是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还是欧盟的“领导者”,德国这一次显然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尽管德国依然处在热浪滚滚的天气中,德国总理朔尔茨的内心却已是万分焦虑,尤其是在得知一个让整个德国都为之紧张的消息时——供应德国天然气的“北溪一号”管道因为涡轮机未及时送到俄罗斯,无法完全回到正常状态运行。
这一消息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尽管德国的冬天并不像1941年那般严酷,但为了确认和保证冬季能够顺利度过,德国必须确保“北溪一号”管道的稳定运作。而在默克尔时代,德国曾为其精心设计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如今已被判死刑,唯一能依赖的就是“北溪一号”了。
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德国在第一时间便举起了制裁俄罗斯的旗帜,这一行动直接影响了俄罗斯天然气的供应,导致“北溪一号”遭遇了严重的损坏,并有必要进行大规模修复。气量减少了至少60%,使得天然气价格飙升。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德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自我矛盾的政策,甚至要求加拿大尽快向俄罗斯提供涡轮机。但乌克兰对此表示反感,要求加拿大不要如此草率,于是加拿大最终将涡轮机交给德国,由德国再亲自送往俄罗斯。
然而,俄罗斯并不买账,表示在当前的制裁环境下,德国的请求简直不堪入耳,根本没办法接受。在这个充满压力的背景下,朔尔茨的内心犹如北极般冰冷。德国显然面临着一个“寒冬”的前景,不禁令人担忧,德国是否会再次经历1941年那样“艰难的岁月”。
这一局面尤其令人生疑,毕竟作为欧盟的经济领袖,德国理应拥有足够的政治与经济话语权,然而现在却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他国求援,试图避免天然气供应中断,这不仅令人啼笑皆非,也让德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
回顾过去,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尽管没有像往昔一样凌驾于欧洲之上,但至少在欧洲事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够巧妙地游走于各大国际势力之间,寻得自我发展的空间。如今,德国的局面却急转直下,显得进退两难,失去了过去的那份自信与灵活。
那么,究竟为何在默克尔卸任后,德国会陷入如此困境?为何德国会走到今天的地步?静夜史认为,最终的原因在于德国所依赖的“模式”已经没办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德国的“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只有少数自主权的领袖,注定会在风吹草动中四散。
从欧洲的地理位置来看,德国无疑占据了欧洲的核心区域,理论上应具备主宰欧洲的优势。然而,正如战国时期魏国的局面一样,德国虽然地处中心,却不得不面对四面楚歌的局面。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被四周的国家“撕碎”,德国曾经一度试图扩大自身的疆域,强化自己的力量,然而每一次努力都导致它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俄与法国结成协约国同盟,德国不得不在两线作战的压力下最终溃败。而在纳粹德国崛起后,希特勒通过与苏联达成协议,试图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却未曾料到英国的顽强抵抗,最终打破了他在西方战线的计划。英国作为岛国,始终采取“离岸平衡”的策略,坚决遏制德国崛起,而在二战期间,英国很快联合美国与苏联组成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击败了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的失败让德国深刻认识到,在欧洲这个“星辰璀璨”的舞台上,单纯依靠武力统一欧洲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如此,德国依然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有了复兴的机会——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德国经济获得了恢复的动力。经过美国的支持,德国不仅迅速恢复了经济,更在1950年代成为西欧的经济引擎。
然而,随着冷战的加剧,德国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在西欧的控制力变得愈发强大,而东欧国家在美国和欧盟之间的摇摆,更加深了德国在国际局势中的困境。尤其是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在处理美俄关系方面取得了相对的平衡,但随着默克尔的退休,德国的外交格局发生了剧变。
朔尔茨继任后,德国面临的局面尤为复杂,既要应对内部的动荡,也要在大国博弈中找到一条生路。在俄乌战争的背景下,德国不得不在美俄对抗中选择站队,结果也显现出其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急剧下滑。
总的来说,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因时运得以高升,而朔尔茨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政治挑战,命运的转折已经决定了德国走向另一个新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 共享市场机遇 拓展增量空间
下一篇: 长期资金市场“新”实力潮涌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