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妈”老师烦恼的“捕捉”成就了这一“特奖”的诞生

发布时间:2024-01-27 00:01:43   来源:小九体育直播

  持续一年多,实地走访上海145处公共场所的272间母婴室,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支学生团队,以城市母婴室的困境与优化为课题展开的一项课外调研,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成为上外参赛以来的首次。这项成绩诞生的契机,来自于同学们对一位“宝妈”烦恼的敏感捕捉。

  这位“宝妈”正是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年轻教师徐谙律。“徐老师是我们的基础英语课的老师,平时和我们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吃饭。她有个两三岁的孩子,偶然就说到外出哺乳经常遇到尴尬。”21岁的项目负责人,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专业大三学生谈诗琪和记者说。这让同学们心中一动——二孩时代,那么多“宝妈”肯定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上海有多少幼儿家庭经历过这种窘境?母婴室的现状到底如何?这或许会是一个很好的社会调研的课题。

  抱着这样的想法,一支团队成立了。12名小组成员基本来自于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但又各有所长。有的擅长做多媒体文案,有的有美工设计特长,有的特别会做政策的梳理,也有的善于运营。“我们开设了小红书账号,通过社交平台可以收集数据、扩展渠道,也扩大调研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谈诗琪说。

  徐谙律和另一位老师张绍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指导老师。作为母亲,徐谙律加入了不少育儿群,哺乳时的尴尬在身边经常发生,这也让她更加愿意去支持学生做这样一个贴近民生问题、具有社会意义的调研课题。团队起名为“爱佑未来”,也承载着对母亲和孩子共同护佑的美好心愿。

  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显示,2018年上海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总体配置率为45.1%。自二孩、三孩政策推出以来,为保障生育权利,优质的母婴设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基础。然而,爱佑未来团队在初步调查中却发现,超半数的受访育儿家庭对现有的母婴室建设不满意,近95%的受访育儿家庭认为改进母婴室建设很有必要。

  育儿家庭反映的主体问题包括婴幼儿家庭出行不便,求助无门,公共场所母婴室数量不足,设施质量及完备度和使用的人预期存在比较大落差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这样一些问题也成为了团队此次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目睹了大城市里某些公共场所因母婴设施缺乏而产生一系列隐患后,我们决定将视线聚焦于上海这类超大城市母婴室建管痛难点问题上来。”谈诗琪说。

  最初,同学们将调研的基础划定为上海市的108处公共场所,实际到现在,他们走访了145处公共场所的272间母婴室。

  怎么确定的这100多处公共场所?同学们用的是“笨办法”。“我们会在地图上把所有商场都打出来,一个个编号,再根据不同区的配比来抽取分配,大概保证在不同的地段有一个相对符合调研人流需求的母婴室的调查样本。”谈诗琪介绍说。

  到目前为止,他们调研的272间母婴室覆盖了全市所有区,包括最远的崇明岛。从上外所在的松江到崇明,需要地铁换公交,单程就要2、3个小时。“我们当时是3个同学过去的,三个人去了不同的镇,本来一天时间想跑9个点,实在来不及,就跑了6个。最后还有3个点的目标数值,还是拜托了几位上海同学在崇明的老同学帮忙去看的。”

  在最后的调研报告中,团队归纳出了七大方面的母婴室建管痛难点,包括缺乏细化的规范及其实施效果不理想;母婴室在数量上存在很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母婴设施的质量和完备度和使用的人预期存在比较大落差;管理乱象加剧了供需不平衡;导视机制不完善;数字化服务存在缺陷;男性家属难以进入母婴室等一系列问题也尤为明显。很多细节被关注到,而这都源于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访谈。

  谈诗琪记得当时大家一起研究上海的有关政策,也咨询了母婴产品的生产品牌,到现场后再一项项地根据规定要求去对比,点对点地“过关卡”。“比如说有的尿布台是只能让宝宝侧面躺着的,但其实尿布台最好是能让宝宝躺着时脸能朝向妈妈,这样的话不会让宝宝有种扭着头不舒适的感觉,包括一些尖角的问题,我们都会一一对应着去看。”

  除了现场求证,团队还针对上海2-6周岁婴幼儿家庭发放了1196份问卷,同时开展了针对使用者、管理者等9大类人群的双线半结构式访谈。访谈的人群中,既有“宝妈”这样的实际使用者,有商场物业管理部门,有母婴公共空间的设计人员,更不可思议的是清洁人员。“清洁人员会经常出入,往往能遇到我们短时间之内发现不了的情况。”

  全面的视角也让他们发现了一些独特却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母婴室的“男性勿入”与育儿责任的矛盾。母婴室普遍设有“男性勿入”标识,父亲无法在公共场合单独或协助带娃,这也加剧了母亲的压力。问卷就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通过设立单间等方式,可以让男性也进入母婴室协助母亲带娃。

  谈诗琪最早开始做这一个项目时,还是个大一学生,如今已经是大三的师姐。持续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实践,全部利用课余的时间,对于学业繁忙的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容易,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

  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让谈诗琪难以忘记的艰辛。“当我们热情发出访谈、宣讲邀约时,却常常吃闭门羹;当寻求与母婴室产权单位达成合作共识时,项目组数次无功而返。为了推进每一个小项目落到实处,我们常常讨论到忘记了夜已深。”但她也收获到了很多。

  作为项目负责人,她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在能力上的锻炼和提升。“我变得更有规划,更有统筹意识,同时也更善于与人打交道。”谈诗琪和记者说,她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要“一点点去磨的”,这让她发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更让她有所感触的是,当自己真正走入到母婴群体中,从原先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一下子就走入了真正的社会生活。“我们得知有朝一日我们也会成为父亲、母亲,感觉一下子对个人与社会身份的认知更成熟了。”

  这段经历对于小组成员来说都有些“刻骨铭心”。回忆起这一年来走进商场、公园、地铁站的母婴室,同宝爸宝妈交流,倾听他们的苦恼的过程,小组成员汪承勉觉得其实屡屡都在面临毅力和耐性的考验,也产生过“问题解决不了”的想法。“但在老师的支持下,项目成员深入交流,尤其是许多宝爸宝妈在自媒体平台上给我们留言,鼓励我们做下去,项目最终得以完成。时至今日,每当我来到一处新的公共场所,都会习惯性地观察是不是有母婴室,以及母婴室建设得如何、设备是否齐全、导视机制是否完善等。”

  能够获得大奖,同学们在高兴之余,更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经历了这次‘挑战杯’国赛的备赛、参赛全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落地需要团队每个成员参加,仅凭个人的单打独斗是难以前进的。”另一位小组成员陈扬说道,“项目组的阶段性成果恰恰源于放下对于奖项的‘执念’,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为比赛结果患得患失、陷入无谓的精神‘内耗’。”

  记者了解到,目前,团队的母婴室优化方案已经在松江区委组织部立项,并帮助党群服务中心完成了首家星级母婴室的搭建。此外,团队还协助4家品牌商场完成了母婴室的改建工作,并和十余家产权单位达成了改建合作意向。未来,团队还计划打造母婴测评品牌、扩充小程序用户群,推动建言切实落地,并形成针对产权单位的个性化整改报告,同时正着手成立自助造血的公益组织。收获大奖是种激励,却不是终点,处理问题永远“在路上”。